熟读《三国演义》的人,往往会被书中武将的英勇所震撼。关羽以“温酒斩华雄”一战成名,随后又在短时间内斩杀颜良,并在三合之内击败文丑,声威赫赫;张飞则能与号称“战神”的吕布大战百余回合而毫不落下风,甚至连曹操的悍将许褚也曾被他刺于马下;赵云在长坂坡前更是以一己之力怀抱幼主,七进七出于重围之中,斩杀五十余员敌将,其英勇可谓惊天地、泣鬼神。然而,曹操与孙权的阵营中同样不乏此等虎将。不过,英雄云集的舞台上,也有一些人物名声在外,却一旦对阵名将便显得不堪一击,完全是“雷声大,雨点小”的典型。
比如冀州刺史韩馥麾下的大将潘凤,自称能够轻松斩杀华雄,可结果刚一出战便被当场格杀;零陵上将邢道荣曾狂言“听吾名号,必令汝胆寒”,可不到十合便被张飞打得落花流水,后又两次遇到赵云,一次被生擒,一次战死马下;西凉名将韩德更是带着四个儿子以五敌一,结果全被赵云先后斩杀,毫无建树。今天要说的这位人物,与他们有些相似,他并非靠虚名自吹自擂,而是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可惜却屡战屡败。他就是把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带入讨董联盟的公孙瓒。
公孙瓒第一次表现过度自信是在虎牢关之战。当时华雄已死,吕布率三万大军压阵,十八路诸侯中已有两员大将战死或负伤,兵力折损不小。曹操建议待诸侯齐集后再谋良策,但吕布主动搦战时,公孙瓒却不顾劝阻,一马当先冲出迎敌。结果不出几合便败下阵来,险些丧命于吕布之矛下。照理说,这一次理应成为他的教训,然而讨董联盟瓦解后,他与袁绍开战,袁绍派出大将文丑,公孙瓒依旧不思后果,亲自出阵。结局更为凄惨——不到十合便败走,盔甲散落,发丝披散,仓皇逃窜到山坡时还跌下马来,狼狈不堪。由此可见,他虽有血性与勇气,但与一流名将的差距极大。为何他会一次又一次贸然挑战强敌呢?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展开全文
第一,他本性冲动好战。史书记载,他在边疆时不过是小吏,却敢率数十人巡边主动迎战数百敌军,打得对方胆寒。面对蛮夷,他坚决反对怀柔政策,坚持以武力剿灭对方。这种性格延续到后来,遇上吕布、文丑,他仍凭着一腔热血,不计后果。
第二,他渴望在众人面前立威。讨董时,关羽斩华雄一战震惊群雄,而关羽又是公孙瓒刚引荐出来的刘备部将,这让他既失了脸面又失了风头。为挽回威信,他自然不甘落后,于是贸然出战吕布。结果失利后,他更想在部众面前重新立威,因此面对文丑再次挺身而出,却再次败北。
第三,他麾下缺乏得力干将。相比刘备有关张赵,曹操有典韦、许褚,孙权有周瑜、太史慈,公孙瓒手下几乎无人能挑起大梁。史载文丑一战,他派出四员健将齐上,结果一个被刺落马,其余三人皆溃逃,次日先锋严纲又被麴义所斩。唯一能堪大任的赵云,此时尚未崭露头角。无人可用之下,他不得不亲自披挂上阵。
综上所述,公孙瓒虽敢于直面吕布、文丑,但其武艺终究有限。他的行为既是因自身血性冲动,也出于现实无奈:一来他手下无人可堪大任,二来他急需在部众面前维护威信。遗憾的是,这份执着并未换来荣耀,反而凸显了他在英雄辈出的时代中力不从心的悲哀。本文资料皆引自《三国演义》《三国志》,内容真实可靠,无影射与政治色彩。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