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芬兰语、匈牙利语和土耳其语等众多语言里,论元的语义角色可以由一个语法格标记。缺乏格变化的语言,如汉语和英语,语义角色通常由前置词表记。
虽然语义角色和格常常会重合,但二者不一定等同。格是一个词法学概念,需要有屈折变化;语义角色则反之,是一个语义学的概念。以日语为例,其主格和宾格不一定对应语义格上的施事和受事,在主动句和被动句当中,其语法格有升降,语义格和语法格是错位的。主动句当中主格拥有施事,但被动句当中主格拥有受事。
事实速览
太郎が
次郎を
殴った
语法格:
主格 (が)
宾格 (を)
中心词-过去时
语义格:
施事
受事
关闭
事实速览
次郎が
太郎に
殴られた
语法格:
主格 (が)
斜/与格 (に)
中心词-被动态-过去时
语义格:
受事
施事
关闭
最早区分语法格和语义格的是梵文文法学家波你尼,他将梵文中的语义格体系称为 कारक (kāraka),意为“行为者”,波你尼定义了6种 kārak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