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赤字的逻辑与2025年政策突破:从“4%赤字率”读懂经济棋局

我国财政赤字的逻辑与2025年政策突破:从“4%赤字率”读懂经济棋局

来源:雪球App,作者: 承轩的投研江湖,(https://xueqiu.com/8218623339/326465895)

此次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可能大家疑问,财政赤字到底如何计算,我国赤字有哪些调整,2025年赤字又有哪些新的关注点,本文对于我国财政赤字进行解读。

一、财政赤字如何计算?打破“简单减法”的误区财政赤字是一般公共预算中直观体现的财政收支差额,这部分差额全部通过新增债务弥补。财政赤字并非简单的“收入减支出”,其核心公式为:

财政赤字=(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和其他预算资金+动用结转结余资金)-(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结转下年支出的资金)。财政赤字不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简单相减得出的结果。还要考虑使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从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资金,动用结转结余资金等因素。这些资金实际来源于过往年度的财政收入,不能再重复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另一方面,赤字率是指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衡量财政政策力度的角度看,财政收支流量所反映的财政收支差额以及对应的赤字率水平,可更为客观地反映财政政策的扩张强度。

这里的关键在于“调入资金”的特殊性——例如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等,这些资金本质是历史财政积存,不能重复计入当年收入。例如2025年通过调入资金盘活存量资源,有效缓解了新增债务压力。

而赤字率(赤字/GDP)作为政策风向标,直接反映财政扩张强度。当2025年赤字率从3%跃升至4%时,相当于释放5.66万亿元增量资金池,这背后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精准发力。

数据来源:中国政府网,浙商证券研究所

二、赤字调整的“双轨制”:计划性与灵活性我国赤字调控存在两大路径:

年初预算调整:例如2025年两会决定4%赤字率,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这是自2009年(0.6%→3%,应对金融危机)、2016年(2.3%→3%,经济增速换挡)、2020年(2.8%→3.6%,疫情防控)后的第四次重大调整。这类调整往往对应经济周期切换,如当前全球需求萎缩背景下,通过赤字扩张对冲外部风险。

年中应急调整:历史上曾因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特大洪水(1999年)等突发冲击临时增发国债。最新案例是2023年为化解地方债务风险追加化债资金,这种机制体现了财政政策的“应急工具箱”功能。

三、2025年破局之策:4%赤字率的三大战略支点(1)结构性发力:钱往哪里流?

科技创新: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中,8000亿投向“两重”(重大工程、重大项目),例如量子计算、6G等前沿领域;

民生托底:城乡居民医保补助提高至700元/人,养老金连续第21年上调;

新质生产力:专项债4.4万亿重点支持智能工厂、氢能基地等,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就带动超500万就业。

(2)风险防控:债务天花板在哪?

尽管赤字率破4%,但我国政府负债率(约70%)仍显著低于美(120%)、日(260%)等主要经济体。更关键的是中央债务占比不足40%,通过发行超长期国债(平均期限30年)拉长债务久期,避免偿债高峰叠加。

(3)财税改革:零基预算的破冰

2025年启动中央部门零基预算试点,要求各部门“从零开始”论证支出必要性。此举直击传统“基数预算”的顽疾——以往各部门经费只增不减,现在必须像创业者一样证明每分钱的效益,预计可压缩低效支出约2000亿元。

我国财政预算从编制到决算的主要法定流程,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浙商证券研究所

四、透视赤字背后的经济哲学赤字扩张从来不是目的,而是逆周期调节的手段。当前政策选择凸显两大逻辑:

短期稳预期:通过基建投资(如中西部高铁新线)创造建筑业岗位,同时收购存量商品房(专项债新用途)缓解房企流动性危机;

长期调结构:杨志勇等学者指出,赤字资金正从“铁公基”转向“人才基”——2025年教育支出增幅达8%,重点培养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跨学科人才。

这场财政变革,本质上是在全球经济“滞胀”阴云下,用中国的制度优势打开新的政策空间。当发达经济体困于债务上限时,我们以可控的赤字扩张换取转型升级时间窗口,这或许正是“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深层智慧。

相关推荐

卸载 DirectX:分步指南
365bet线

卸载 DirectX:分步指南

📅 07-09 👁️ 2483
运动少长不高 这些运动让你轻松长高
体育365网投

运动少长不高 这些运动让你轻松长高

📅 07-06 👁️ 2146
品牌危机的特点:突发性、危害性、关注性
华为怎么进BT365

品牌危机的特点:突发性、危害性、关注性

📅 07-10 👁️ 2118